摊贩作家见证普通人不平凡的精神追求
杨朝清
近日,在浙江宁波余姚市的梁弄菜场里,一位边摆摊,边写作的单亲妈妈陈慧“出圈”了。她在菜场摆摊16年,还先后出版了两本书。她坦诚地说:“其实我还是挺清醒的,流量都是一时的。我始终觉得,我称不上什么作家,就是个摆摊的小贩,我要继续踏踏实实地生活,也要继续写下去。”(6月14日《扬子晚报》)
在一个盛行符号互动的时代里,“摊贩作家”让人们迅速认识了这个“颜色不一样的烟火”。经历过远嫁、离异、病痛、独自带娃谋生的种种,陈慧始终保持了乐观坚强。和余秀华、范雨素一样,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谋生体验,都为“平民表达”积累了素材。
互联网时代打破了传统社会的成名壁垒,让“平民表达”也有机会被听见、被看见。那种认为农民、打工者等普通人没有精神文化需要、不需要“精神食粮”的刻板印象,逐渐被打破了。普通人也有自己的情感与欲望,他们也渴望有机会表达自己,哪怕物质生活不够丰盈,部分人依然有丰盈精神家园的需要。
既非中文等专业科班出身,也没有高学历,职高毕业、边摆摊边写作的“野生女作家”,在平凡的世界里努力寻求物质与精神的平衡。面对走红,“摊贩作家”体现了难能可贵的清醒与自制;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摆摊的小贩,称不上什么作家、睡午觉比接受采访更重要。在注意力经济时代,面对流量,“摊贩作家”彰显了笃定与从容。
经济因素不断嵌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摆摊保障柴米油盐的细水长流;写作则提供了一个与心灵对话、进行精神洗礼的机会,让她的生活更加充实、精神世界更加安宁与满足。和工地弹古筝、农民工播音腔朗诵异曲同工,“摊贩作家”见证了普通劳动者对丰盈精神家园的渴望与追求。
在菜市场摆摊卖日用品的单亲妈妈,尝过命运的甘霖与苦酒,生活中难免不易和艰辛;可是,“摊贩作家”并没有将写作当成一种宣泄负面情绪的渠道,没有局限“悲苦叙事”,而是以质朴的表达、真挚的情感,把生活写得热热闹闹、有滋有味。
不论是“人的精神也需要吃饭”,还是“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抑或“在粗糙的生活里用文字抚平褶皱”,通过文学感受个人状态、反省生活意义、思考社会问题,完成对于自身的疗愈乃至救赎,一些普通人通过写作来满足精神诉求与情感需要。
一边在菜市场经受市场大浪淘沙,一边在文字书写中找寻“诗和远方”;“摊贩作家”犹如一面镜子,提醒与启发人们:不管置身什么样的环境下,能够听从内心的声音,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不屈服、不认命、不怕苦,乐观进取、坚韧不拔的意志与平和、淡定的心态,让“摊贩作家”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开阔。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