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终获得的是父母的方向感

北京中科白瘕风刘云涛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99062173530431862&wfr=spider&for=pc

总有朋友问我,“你工作那么忙,对孩子会内疚么?”

我一般会回答,“会的。但若我是个男的,你还会向我提这个问题么?”

是否应该为孩子牺牲职业发展,妈妈们确实面临着比爸爸们更大的压力。

我很少写自己做母亲的文字,原因很简单:功效未被证明。我有信心分享如何学英语,因为我从英文很烂,变得能在麦肯锡、亚马逊、常青藤学校里生存下来。而我尚不知四岁的女儿,会长成什么样子,能否经受人生的惊涛骇浪,能否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幸福。

幸运的是,我妈妈如何教养我,已经出结果了:能算得上身心健康、生活幸福、学业工作顺利(不敢说完满,但说得太谦虚也对不住爸妈)。那么,身为职场妈妈的我妈妈,搭配一个工作勤力的我爸爸,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早早就学会了独立

先说说,我爸妈很忙这个事实:

年,知青返城,他们从江西农村回到了上海。

快30岁了,只有初中文凭,参加高考,进入文革后大龄青年们的“业余大学”。(我小时候,一直以为父母嘴里的“业大”是“夜大”,因为夜里上课。)

白天工作、晚上念书,没有长辈帮忙,没有保姆阿姨,没有冰箱微波炉洗衣机,没有滴滴专车。

他们做了一个决定,送我去“全托”,就是寄宿幼儿园。那时候是单休,周六傍晚接回,周日下午送去。

也就是说,在3到6岁的各种所谓敏感期,我和父母每周在一起24小时。(并没有留下什么童年阴影……)

上小学了,我就成为那个年代非常普遍的“双职工家庭胸前挂钥匙的孩子”。妈妈早早教会我如何划火柴、点煤气、用蒸锅热饭菜、烧开水、冲热水瓶。也会参加课外活动,少年宫、少科站、少年报社……三年级起自己坐公共汽车赶来赶去,他们也从不问我学了什么。

中学有一次,妈妈路过学校,想接我回家。跑到教室一问,同学们说,她在楼上。

晚上妈妈问我,你今天怎么在楼上啊?

我回答,妈妈,你去了高一,我在高二。

我妈恍然大悟,哦,你已经高二了!(确定是亲妈么)

父母的身体力行

从小培养好习惯

而一个职场妈妈(加一个职场爸爸),教给我什么呢?他们努力赚钱。他们向我示范了,生活是应该努力的,生活是值得努力的。

成年以后,在美国上学,我去蹭社会学的课,讲到印度贫民阶级的财务状况。问起同学们,有谁能精确说出自己钱包里有多少元、多少分钱?

我说起,有次我妈妈从菜场回来,惊呼一声,哦,卖鱼的少找我5分钱。而六岁的我,最深的印象是,哦,我妈妈记得钱包里的每一分钱。

老师特别兴奋找到个“穷人家孩子”的样本,佐证了她对印度家庭的研究。

上小学的时候,妈妈每天凌晨五点起床,买菜、做饭,然后搭单程两小时公共汽车去上班。很少看电视,总是在灯下看书、写字、洗洗涮涮、缝缝补补。(我使劲想了想,想不起来他俩年轻的时候,躺在沙发上当土豆的样子。)

他们攒些钱,买了大件,诸如元的沙发(我7岁)、元的冰箱(我9岁)、0元的电视(我10岁)……都是我和弟弟的节日。我跟着他们,感受一次次毕业、考级、升职、加薪、买房买车、消费升级的成就感。他们干练多劳。我心目中,我爸妈是万能的,没有什么困难,是他们解决不了的。

单位的每个暑假,要粉刷墙壁,人手不够,爸爸穿上汗背心,自己也上。每当看到白汗衫上的绿油漆点儿,我就觉得我爸爸无所不能。

他们是大家庭的小儿子小媳妇儿,却像长兄长嫂。他们去争取爷爷右派反革命的平反,他们去谈判姑父房子拆迁的赔偿,他们去想办法让知青朋友回沪的孩子能插班上学,他们去参谋填写大表哥的大学志愿……

而这份解决问题的见识、能力、经验、人脉,是在职场与生活中历练才能积累下来。

有一天早晨,妈妈告诉爸爸,她做了一个梦,如果家具这样那样摆,屋里就会宽敞一些。晚上回来,我们惊奇地发现,爸爸一个人把家具按照妈妈的梦境搬了一遍,果然饭桌和沙发前,多了一块小小的空地。至于我爸爸一个人是如何在14平米的拥挤空间里,腾挪那些死沉死沉的家具的,至今是个谜。

爸爸妈妈的口头禅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有,“办法总是会有的”。他们自我要求。要求我,更要求自己。身为处女座中的战斗机,妈妈告诉我,怎样做一个对生活有要求的人。

十多年后,我读到《干校六记》,杨绛写道:

厕所还欠个门帘,我们把秫秸剥去外皮,剥出光溜溜的芯子,用麻绳细细致致编成一个很漂亮的门帘;我们非常得意,挂在厕所门口,觉得这厕所也不同寻常。

我妈妈就是这样的人,可以在撒哈拉里建成罗马,可以在生活里洒上糖。

我衣服有补丁,给我绣上个小白兔。饭菜不 ,而荤素搭配、颜色分明。我同学曾经感叹,你是我见过洗碗洗得最干净的人。嗯,我是处女座培养的。

她从不抱怨。对于处女座,整洁与妥贴,是习惯、是乐趣、是使命。

生活中的秩序感,构成了我的安全感。因为我妈妈示范过,不需要很多钱,不需要很多空间,我们也要有舒适、有美感。他们崇拜知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并非说这一定正确,但父母是什么价值观,就会给孩子染上什么颜色。

我爸搞得家里有种气氛,学习是一件“正确”的事。在所有亲朋长辈中,小孩子本能地敏感到,爸爸妈妈最尊重那几个在大学里教书的人。我和先生的成长环境不同,但回忆起来,家里都有很多、很多、很多书。长大后,我俩都手不释卷。

我们看父母是否看书、如何看书,也看他们如何选书,如何查字典、做笔记,如何与朋友谈今论古。

尽管不宽裕,妈妈每周从幼儿园接我回家,路上给买三本新书。据说有次新华书店已经关门,小不点儿的我捶门大哭,“让我进去,让我进去”,引起路人围观。

一上学,会了汉语拼音,他们赶紧教我查字典,好解放自己终于不用没完没了给我讲故事了。父母心中没有课内课外、好书坏书的界限,好像除了《废都》什么书都让我看。(当然《废都》我也偷偷看了。)

品味是品出来的,见地是见出来的。围棋网球绘画钢琴,我都不会,但我终生感谢他们培养了我的阅读习惯。书,是 的 品。

我们未必能让孩子体验最经典的博物馆,最顶配的电脑,最豪华的海滩, 的学校,最贵的夏令营。但我们大部分人,都买得起人类最深邃的思辨,最华丽的想象,最珍奇的发现,最震撼的剧情,最刻骨的情感。每当想起这一点,我就会在焦虑中感到安慰,因为,余生有几乎供给不尽的愉悦与惊艳。

孩子最终获得的

是父母的态度

我并不是想说,我父母不在我身上花时间,或是,父母不需要在孩子们身上花时间。

我也可以长篇大论地讲出许多锥心泣血的故事,他们对我深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88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苏ICP备13003634号-9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