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杭州网红菜场过气了如今摊铺灯落灰
不知从何时起,一股打造网红菜场的热潮在全国兴起。
在北京,升级后的三源里菜市场摇身一变网红朝圣地;在台北,士东菜市场经过35名设计师爆改顿时红遍全网;在上海,愚园路市集、永年菜场等也一度赚足眼球,引来无数年轻人打卡。
杭州的红石板农贸市场就在这个节点诞生,它年9月20日正式开业,一出生便登上了“网红菜市场必逛榜单”,成为了众人羡慕的“别人家的菜市场”。
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连连摇头,认为这是盲目跟风,红不了多久。
热潮冷却后,我们再次来到红石板,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
红石板农贸市场5月7日
落灰、蛛网……运营跟不上
红石板农贸市场位于杭州市中心区域沈塘桥附近,出了沈塘桥地铁站D口,按照步行导航行走13分钟左右即可到达。不过最近由于疫情原因,有一条路被整段封锁,建议按骑行导航路线前往。
该市场共㎡,是红石公寓边上的社区菜场,肉类、禽类、水产、干货、水果店……甚至还有面馆以及咖啡铺,一年多以来,10来个铺子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复古的电线杆、仿古摊铺、木匾招牌、手写菜单……一切也都如旧。
年轻时尚的审美,干净简洁的设计与传统市场区别开,正是“眼前这些不变”曾让它迅速走上了网红之路。不过根据摊主反应,观光客最鼎盛的时期来自于网络媒体集中报道的年,年后就渐渐消退了。
红石板农贸市场5月7日
一切如旧恰恰也暴露了一个大问题:运营跟不上。
设计团队只管设计,但后期运营却靠市场方自行管理,仔细看你会发现摊铺自家灯上落满灰尘、公共用灯也结满了蛛网;当初面馆充满新意的“吃面看谜面光盘见谜底”的特色蓝瓷面碗也早已换成了纯白的素碗,这家面馆由一对老夫妻掌管,对他们而言考虑这些实在太难了。
红石板农贸市场内落灰结网的灯
另外,离开了专业团队的长期指导,可以看出市场依然很谨慎地保持着原来的风格,对于一些墙面装饰物的脱落,部分店家没有选择丢弃,而是用透明胶带将其定住。对于一些明显累赘的装饰,部分店家也难以取舍。
看着一切,一同前往的朋友有口无心的说了句“有点日式”,而后又认真地说,“缺了点杭州特色,搬到其他城市也都一样。”
红石板农贸市场
从社区配套到当代网红
说起红石板的前身,其实就是一个平平无奇的老菜市场,杭州乃至其他任何一个城市都有很多,它们一面是烟火人情,一面是暴露出的问题:外观简陋、功能单一、卫生条件差……
多年来菜场改造升级本身也不是新鲜事了,但近两三年,更专业的设计师甚至运营团队加入后,产生了不凡的名人效应。红石板农贸市场就由士东菜市场设计师以及G20峰会会场室内陈列师参与打造。
红石板农贸市场改造期资料来自网络
抢眼的颜值,新潮的设计等与传统菜场毫不搭边的元素,自然让它跻身网红行列。
不过这样红火的场景可以维持多久?毕竟菜市场终究姓“菜”,如果我们将这些附加上去的“华服”一件件扒下,最赤诚的菜场,其核心无非就:交通通达度、价格以及食材。
作为社区型菜市场,红石板的地理位置自是不必多加追究,离地铁沈塘桥站步行13分钟倒也方便了不少“观光客”。
改造后很多人担心过,弄这么漂亮,菜价会不会上升,但当日据周边居民反应,菜价都在合理范围。
红石板农贸市场5月7日
不过作为菜市场而言,摊位少、品种少才是红石板的软肋,这也是部分居民的有感而发,毕竟他们才是菜场服务的主要对象,而来此打卡的年轻人,吸引他们的是烟火气包装下新潮的概念和颜值,是菜场里扫码即食的摊位,而非买菜。(摊位少的原因当然也出于空间限制)
红石板农贸市场5月7日
从菜场看城市公共空间的全新探索
作为杭州网红菜市场先例,红石板农贸市场向我们传递了探索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可能性。正如改造初期宣传中所说:“我们这座城市的标签不止是物质和效率,这次菜场改造只是一个小小的实践。”
不过之后有人说这样的改动是艺术界的自嗨,让菜市场没有了烟火气;也有人直言改造会让菜价上涨,远离百姓;还有人拿着不少改造后生意冷清的新闻报道直呼尴尬:江西九江农贸市场繁华不再、上海永年菜场、泰康菜场、黎安集遇冷,愚园路市集停业整修……这些都是前车之鉴。
当然,也有一些做得不错的,如北京的三源里菜市场,浙江卫视在这里取景、“逻辑思维”在此进行新书发布;如同苏州的双塔市集,除了菜市更有美食,更有“夜SHOW”艺术团舞蹈协会在此载歌载舞。
苏州双塔市集“夜SHOW”
探索城市公共空间的全新可能,我们需要下定决心,做足长期运营的功夫,除了设计上改善环境、完善功能以及配套,更要有长效运营管理以及对空间和文化价值的深入挖掘。
,我们期待,再有尝试,不再只做一时的网红,而是做具有杭州气质的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可不止有菜场,你心目中有什么做得比较好的案例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