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途未卜的学区房我花了上千万,却无法安放
这几天,有一个消息,在家长们群里炸开了锅:
好几个省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几乎是同一时间宣布了,幼升小、小升初开始全面实施“公民同招、%电脑摇号”的*策。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民办学校不再提前掐尖录取了,而是和公立校同步招生、电脑摇号。而且,民办校也要“锁区”:这个学校在哪个区审批的,就只能在哪个区招生。
以前,有很多没有买学区房的家庭,计划的路线是:先拼一拼优质的民办校,看能不能提前录取,没录取,还能有普通公办校保底。
而现在,这条路走不通了。如此看来,凭着学区房上重点公立校,还是最稳妥的选择。也因此,一时间,关于学区房的话题又沸沸扬扬。
听说有着急的家长当天就去看房了。而更多的家长,一边担心着学区房又得涨,一边忧心着*策还会变。
这几天,看着很多群里关于学区房的各种讨论,让我想起去年看过的一部电影,叫《学区房72小时》。这虽然是一部电影,但非常的真实,真实到,甚至只有你真的去了解过学区房,才能看明白里面的门道。
01学区房,折腾的就是中产家庭
电影里的主角傅重,是一个大学教授,在上海有套两室一厅、一辆车,算是中产阶层。
他开车上班,音响打开,放的是给女儿听的英文儿歌;
在家一边做饭,一边跟女儿说英语;
接送女儿去各种补习班:英语、钢琴、跆拳道、书法……
孩子上补习班的时候,坐在教室外面的凳子上睡着了。
这是很多中产家庭的写照: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一家人所有的金钱、资源、时间,都贡献给了孩子的教育。
而学区房,折腾的就是中产家庭。
真正的有钱人不需要学区房,而对于生存还是 需求的人群来说,学区房太 了,不敢想。
只有不上不下的中产家庭,买学区房,很痛苦;不买,也很痛苦。
就像电影里说的:赢在起跑线,不是对所有小朋友的,是对中层或者中下层小朋友的。学区房,就是阶层的敲门砖和保险栓。
这就是傅重打算卖房换学区房的原因。
在他眼里,和 的小学对口的,才叫学区房。
他看上的是老牌市重点,校友录上都是社会名流,而自己家对口的“菜场小学”,是“不入流的孩子”才去的。
02不买,从来不是选择
中介带傅重去看了一套学区房。
年的里弄,没有电梯,要穿过狭窄的木制楼梯,气喘吁吁地爬到顶。没有停车场,车子得停到旁边的商务楼,一个月元。
窗口朝南已经算是很好的户型了。有一个这样的老虎天窗,能看到对面小学的操场,就是景观房。
这套30个平方的老破小,万,房东要求全款。傅重二话不说就下了定金,比买菜还干脆。没想到房东又跳价40万,最终万成交。
在上海,这样的情节,13万一平米的价格,一点没有夸张。
事实上,现在的北上广,掏空千万身家买一套学区房太常见了;苏州、温州的学区房,价格高的也站上了8万。
几个月前,杭州西湖边有一套60多平米的85年的学区房,经过32个人轮的竞价,最终万成交。
而总价低的“老破小”,一直是非常抢手的稀缺货。
去年7月,北京西城区德胜学区一套12平方米的“老破小”,成交价万,每平米高达30万。
为什么呢?
因为在北京西城区,随便一套60平方的楼房,都得上千万。所以,这种低总价的“老破小”,就算是没法住人,你想买还买不到。
这样的房子,中介一般都握在手里,不会拿出来展示。有些房子被中介事先压了“大定”跟房东买断,至于 成交价多少,那是中介的事,赚的是其中的差价。
所以,在电影里,要不是这个中介是傅重从小住一起的老邻居,他又哪里能买到这套“老破小”呢?
这就是为什么买了房,傅重还得给中介塞红包。
在北上广,每年都会有一批像傅重这样的“候鸟家庭”,通过买学区房,从教育的洼区,迁徙到高地。
很多家长苦笑着说自己是楷模,花0万买80年代的老破小住上12年,等孩子上大学了,家长也老了,十年后又轮到孩子买老破小。
还有很大一部分人,买了几百万的房子,却从来没有住过,一直在流离失所。
房子住不了人,所以孩子上学十几年,就得租房十几年。很多人自嘲:“有房子,却没有家”。
但尽管这样,不买,却从来不是选择。
升学率摆在那里,没有人敢拿孩子的明天*一把。在他们眼里,重点小学、重点中学,是家长能给孩子 的礼物,剩下的是命运的安排。
03越来越像一场*博
在电影的 ,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
经历重重波折,终于办好房产交易的傅重,突然接到一通下半年,这套房子要开始动迁,不再是市重点的学区房了。
而在现实中,买学区房,也越来越像一场*博。
年的教改,取消了“条子生”、“共建生”,出台“就近入学”方案。上学的门槛,从一张条子,变成了一套房子,就是从那时起,催生了学区房的热度。
接着,小升初里的9年一贯制直升,渣小对牛中,把学区房纯小学的概念,又扩大到了中学。像北京西城区的宏庙小学,以前算不上牛校,后来因为直升了实验中学,学区房暴涨,一个月一个价,从6万一直涨到了16万。
年,教育部在多个城市试行多校划片,一个小区不再直对一个学校,而是对应多个学校。
这个*策的初衷是给学区房降温,却也让局势变得扑朔迷离。
确实有一些学区房价下跌。
但一些本来不好的学区,因为有了摇号资格,房价却又上涨。
短短几年时间里,家长的心情换了一轮又一轮。
不着急买房的家庭还可以选择观望。但对于像傅重这样,孩子明年就要上学的家庭来说,学区房就是火烧眉毛的刚需,只能拿着一辈子的收入,孤注一掷,进行一场“百万豪*”。
他们必须面对的是:举全家之力买到的这套房子,只买到了摇号资格。甚至可能因为片区的改变,变得住又住不了、卖又卖不掉。
他们必须选择的是:到底是*博,拼一所名校;还是求稳,选择风险最小、综合实力最平均的地段。
学区房的路上没有了“一定”,只有“无限可能”。花了上千万,却依然无法安放孩子的未来。
因为学区房*策的多变,甚至催生了学区房咨询专家的职业,收费几万块,为家长做买房参考,但是风险,还得家长自己背。
04家长付出的底线在哪里?
关于学区房背后的教育资源不均衡,我们已经谈论得太多了。
国家在做很多尝试,但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缓慢的“巨轮掉头“的过程。
其实,讨论要不要买学区房,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每个家庭的资源不同、承受力不同,选择也就不同。
但我想,有两个问题,却是每一个家庭必须思考清楚的:
到底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为怎么样的人,你才能接受?
这个家庭,为孩子教育付出的底线,在哪里?
我们总是被很多焦虑的数字裹挟着:中考分流,50%的孩子上不了普通高中;大学录取率低于5%,大学录取率低于14%,前0.03%的孩子才能进入清华北大。
但是,在金字塔尖背后的数字,或许没有那么糟糕:比如,中国蓝领工人的年薪,在41年里增长了倍。很多蓝领职业的收入,并不输给大学毕业生,像汽车修理工,月薪可以达到1万多元。
只是,这样的生活,对家长来说,够不够好?到底是孩子“输不起”,还是家长“太想赢”?
很多时候,我们其实是在给“朋友圈”养孩子。
和每一个父母一样,我也想尽我所能,给孩子 的教育、 的未来。
但我和先生给每一次选择制定了一个衡量标准:所有的家庭成员脸上,还有没有笑容?
在有笑容的前提下,可以去追求更好。但一切会让我们和孩子失去笑容的选择,一定是不好的选择。
就像电影里的傅重一家,给了孩子学区房,却给不了孩子笑容。夫妻之间,只有殚精竭虑、压力重重的沉默。这样,真的能给孩子完美的未来吗?
国际教育、素质教育、创造力……我承认,这些词汇确实很蛊惑人,我也心痒痒。但学校教育里缺失的,一个用心的家长可以去弥补;而家庭里缺失的,再名牌的学校也还不回来。
起跑线,并不是只有一种——教育的起跑线。幸福的起跑线,我们就不要了吗?
我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必须接受的是:
教育,不是“公平”,而是“取舍”;
教育,也没有“ ”,只有“对我们 ”。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