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味中的智慧哲学澎湃在线

                            

原创希希和望望江湖寻味收录于话题#美食74#生活11

卤味中的智慧哲学

饮食之江湖,江湖于饮食,自古都是没有争议的天下。而卤菜熟食于饮食,却只属其中一个最不起眼的小门派而已,但放眼今日之江湖却大有黑马之势,直击江湖之力。尤其在休闲的现代人眼中,一壶浊酒,几碟小卤便是一个快意人生。“鸡翅鸭脖猪头肉,啤酒一杯好享受。牛肉羊蹄花生米,杯杯见底醉方休。”今天,咱就来聊聊有关卤味那些事。

卤味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无论是宴会酒席,还是家常小菜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偶尔自己在家,一碗卤菜,一盘盐酥花生,一瓶小酒,也是悠然自得。对于身处巴渝地区的朋友来说,卤味更是随处可见。走上菜场一圈,各种卤味熟食摊点任君挑选:卤牛肉、卤猪蹄、卤肥肠、卤翅根、卤凤爪、卤藕片、卤豆干。其中卤猪蹄,软糯Q弹,肥而不腻;卤肥肠,金红透亮,鲜香厚重;卤凤爪,表皮酥嫩,肉质肥美……而回到小区门口,也可见到多家卖卤菜熟食的店铺身影。有时下班晚回家,来不及准备菜肴,便随手挑选心仪的卤味带回家。随着夏天已至,逢天气炎热时,小区外烧烤和卤菜摊点前,不难看见有不少邻居在凉风习习下,围坐一团喝着啤酒吃着卤味,畅谈人生。

卤好的东西,味道醇香,吃起来特别方便。在家里切一切就是一盘菜,在餐厅里点餐,上菜最快的也是它。在外面买多了卤味,心里不免会生出自己“卤”上一卤的想法。于是,趁着周末闲暇时间,本人也赶了趟“卤”的尝鲜体验。

“一切万物皆可卤”。开始准备物料前,我把家里能就地取材的卤味原材料在脑海中全过了遍:洋芋、豆腐,外加两个此前特意从超市买回来的猪耳朵与猪大肠。接着,便是进行物料的清洗和焯水工作了。洋芋还算简单,直接洗净削皮即可,猪耳朵与猪大肠的处理稍为困难些,花了时间和力气清洗后,再加姜片、料酒等焯水去腥,为保证味道,我还将焯水洗净捞出的猪耳朵与猪大肠,用盐巴反复清洗了N遍。

由于自制老卤水实在太考验技术,为了保证成功率,本人干脆直接买了现成的卤料调包,直接加水开卤起来。

在时间的见证下,只见一锅卤水煮得香气四溢:卤猪耳、卤肥肠“咕咚咕咚”地冒着热气,卤洋芋、卤豆腐慢慢散发出阵阵芳香。卤水用一锅汤去烧各种各样的荤素食材,把汤里面的好味道和好香气烧到食材里面,让它变得更加有滋味。看着沸腾的一锅,心里直叹所谓无菜不卤,卤味文化的包容性与选材多样化真是可见一斑。

据浏览网上相关资料得知,中国各地有各地的卤味,都是当地人采用自己喜欢的原材料和调味料,做出独特的风格,成为特色美食。比如香港的牛杂、潮州的花蟹、成都的兔头、北京的酱肉、上海的糟味。按照地域来分,大体有五种味型:粤港大鲜大甜,潮汕香气隽永,川湘辛辣过瘾,京津唐酱香浓郁,江浙沪清淡鲜美。如今,卤味已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了老百姓餐桌上的家常便菜了。

翻阅史册,关于卤味的故事典籍也是颇多。如卤菜最初的形成经历了从秦惠王统治巴蜀(公元前年)到明代的历史阶段,大约经历了千余年的时间。秦代蜀郡太守李冰率万余民工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后,又派人“穿广都盐井”生产出四川最早的井盐,西晋人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在追述当时饮食习俗就有“尚滋味,好辛香”及“鱼盐、茶蜜、丹椒”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已经学会使用岩盐和花椒制造卤水。

到西汉时,由于井盐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川人“尚滋味,好辛香”的饮食习惯已经初步形成。西汉人左思在《蜀都赋》中就有“调夫五味”,甘甜之和……五肉七菜,朦厌腥臊,可以练神养血者,莫不毕际”的记载,调夫五味讲的就是卤的调味方式。“蜀都”即是其中写道的“金城石郭,兼帀中区。既丽且崇,实号成都”。当时的生产已经极大的丰富,经济也飞速发展,这也是“成都”名号的来源“蚕丛嫘祖,缫丝织锦;鱼凫杜宇,渔猎布谷。一年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

经过三国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铺垫,川卤在唐朝时已经迈了一大步。唐朝的迁客骚人们为了找到诗的灵感,都喜欢在写诗时饮酒。宫廷的饮酒作乐都无不与酒有缘。而饮酒又少不了上乘佳肴。这样就促进了川式卤菜的进一步发展。

到了明代,人们的饮食习俗注重养生食疗。特别是明代的《饮膳正要》和《本草纲目》的问世,促进了朝野人士更加重视食疗。由于记载的药料中有些既能防病、治病、又能产生香味,达到调味的目的,所以大部分都被作为卤菜调料……

我想,卤味这种作为历代相传的美味,就是这样扎根在深厚的文化统中,并生生不息得以传承下去。

文丨希希和望望

编辑丨贰镹肆

监制丨与君相逢

出品丨铜仁日报社、铜仁日报传媒集团

精彩回顾

原标题:《卤味中的智慧哲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12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