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历史上的今天7月15日纪实影像

科学抗白北京中科技术精湛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90611/7208841.html

年7月,九江市筹办新华书店。

新华书店中的读者笔者摄于年

年7月,中南新华书店派7人来九江,经过一个月筹备,8月中旬办起九江书店。年3月,根据中央人民*府出版总署《关于统一全国新华书店的决定》,九江书店改名为新华书店江西分店九江支店。年12月,改名为九江市中心支店。年6月,改名为九江专区中心支店;年改名为九江专区新华书店;年,又改名为九江地区新华书店。年8月,九江地、市合并,九江地区新华书店改名为九江市新华书店。

资料来源:《九江市文化志》

说明:本篇很长,与这一系列的风格迥异。7月15日没找到什么特别的日子,就用一篇旧文改写出本篇。笔者在几年前就写过九江的历史和纪实文章,但没多久离开这座城市,也就中断了。原文是一篇纪实性的游记,偏重影响记录,且都是偷拍,因此文中照片数量很多。这次改写,加入了对新华书店前期历史的介绍,并删除了部分原文的照片和文字。新旧内容用不同颜色显示(原文用黑色字体)。

限于篇幅,本篇只讲述九江新华书店总店的历史。需要说明的是,本文配图至少是五年前的。

小时候,觉得时间过得很慢,身边的事儿仿佛总不会改变。父母天天要去上班,家对面的商店里卖着零食就是那么几种。

后来,这个世界就癫狂了,都在变,庄严耸立的倒下了,闪亮的流星在天上穿梭。就如街上老商场,几代人在那儿扯料子称糖果,却仿佛一夜间人去楼空。现在有多少人知道九江 百货商场在什么地方?一菜场的旧址现在经营什么?甚至市*府都搬走了。

然而,这个世界也有些不变的,某些店铺依然牢牢地扎在那儿,如同地标般,住在这城里的人都知道它,都相信它将永远存在。

在每个城市中,稳如磐石的代表是新华书店。

新华书店正门笔者摄于年5月

几乎所有城市的新华书店都位于市中心的商业区,九江新华书店(总店)也是如此。

新华书店的历史也算不得很长。年,中共中央在延安成立了*报发行机构,建立了“新华书局”和门市部,为了方便对外联系,采用“新华书店”的名义开票和结算货款,一年后创刊《新华日报》也延续了这个名称。解放战争时期,新华书店被划归宣传部门领导,成为中共最重要的宣传阵地。解放大*一路南下,打下哪个城市,新华书店就开在哪个城市的中心。

九江新华书店的开业日期已不可考。据《九江文化志》与《中原—中南新华书店史》记载,江西隶属于华中区管理处,年7月,也就是九江解放后的第二个月,中南新华书店华中区管理处派王汝泉等7人来九江筹备建店。8月,九江新华书店成立后,王汝泉再往南昌建店,9月1日,江西新华书店成立。因此,九江新华书店早于南昌省店成立,因为南昌解放晚于九江。

九江新华书店创始人王汝泉图源:烽火Home

上图为九江新华书店的创办人王汝泉,他是江西省各个主要城市新华书店的创建者,江西省新华书店首任副经理、第二任总经理,后任江西省图书馆馆长。

书店最早开设于大中路上,二医院旁,是个中西合璧的房子,门脸虽然不大,但是气度不凡,红底*字的招牌,是毛泽东亲笔所书的“新华书店”四个大字,显得气势不凡。据亲历者回忆,书店的中央大台上放的都是解放区出的书,书店工作人员都穿灰布制服,跟南下干部们一样,对读者和蔼可亲,即使读者是来蹭书读的,也不会驱赶。

年,九江市民在大中路上欢庆国庆图源:《浔阳记忆》

上图是九江解放初期仅有的几张照片之一,拍摄于大中路上的市贸易公司门前(图中右侧建筑),扎着陕北白羊肚手巾打腰鼓的主要是贸易公司工作人员。请注意照片后部中间,有横排四个字的那栋房子,笔者判断就是当年的新华书店。

如今的新华书店是在六十年代修建的。九江老城区靠近西门口,有片占地九千多平米的文庙(九江府儒学),始建于南宋年间,在民国期间就多已经挪作它用。年九江开辟浔阳路,文庙被全部拆除,在它的原址上建起了新华书店和对面的朝阳小学等建筑。年,新华书店迁移至现在的位置(浔阳路54号)。

下图是九江文史专家陈新代老师绘制的九江府儒学图,可见新华书店是文庙的明伦堂所在。这么说来,九江新华书店似乎也能染上些历史上的文运。不过,这种毁掉文化再建文化的行径,有没有文运还真不好说。

制图:陈新代

新华书店不仅仅是书店,除了零售外,它还承担着行*办公等多重功能。60年代修建的新华书店面积有限。年,新华书店在原址上筹建综合楼,营业大厅搬迁到隔壁的第四百货商场营业。年6月18日,综合大楼竣工开业,占地面积超过1万平米,地下1层、地上11层,集图书零售、发行、办公、餐饮、住宿、娱乐休闲为一体。年,对一至四层卖场进行扩建,后改称“九江书城”。一座书城,搞一堆吃喝、住宿、按摩、洗脚之类服务的,显然是为了让读者放松身心。

新华书店大门笔者摄于年5月

书店对外敞开营业的有三层,其中一楼还不卖书,都是出租柜台,出售些儿童学习电脑、笔记本电脑、苹果手机之类的。店员永远都比顾客多。看得出这是模仿大型百货商场一楼卖化妆品、手表的模式,将高利润销量少的商品放在入门处。

乘电梯到二楼,这里才是图书的售场。书店的二楼可以称为“成人区”,类别涵盖文学、历史、*治、经济、工程、艺术、旅游、养生、烹饪等等。这些类别是一家书店内核之所在,这其中,有的是利润来源的畅销书,有的是价格高昂的大部头,也有些或许很久无人问津。这也是一家书店的品位层次之所在,书的种类有多少,有多少库存,更是实力的表现。与普通的民营书店相比,以全面、综合相较,新华书店有其强势的地方。

笔者摄于年5月

这些书的读者群主要是成年人,因此二楼总是不乏购书者和看书的人。书店提供的座位很少,人们就只能坐在地上。好在地面干净,既然来读书,也不会介意更多。这也是书店特有的景色。

笔者摄于年5月

与书籍相比,我更感兴趣的是顾客。

一个僧人出现了,大步流星,很快地在二楼转了一圈,如同检阅般在每个书架前快速扫视,抽出本翻翻,夹在怀里,不一会就扛着一堆书去结账。

一位胳膊上纹绣的瘦瘦的姑娘,背着双肩包,一直在旅游书籍中翻阅,看她正在仔细阅读的页面介绍的是井冈山。她位游客?

笔者摄于年5月

一位老者,也是在极认真地查阅中国地图,看他那瘦弱的身子,他还能出去旅游么?

右手两根指头上缠着厚厚纱布的民工,身上还带着尘土。纱布很洁净,或者是受伤不久,医院换过药。我猜他未必买书,他想来查找什么?凑过去看,是本养生的书。

笔者摄于年5月

一位黑红脸的壮汉,几乎半躺在地上,光脚踢开拖鞋,阅读得极为认真,一只手时不时挠挠腿,脚趾头还在一翘一翘的。

笔者摄于年5月

一位身材修长的少妇,染着*发,做了美甲。她坐在地上,如一只柔软的小猫,看那手上的书,像是四大名著。不知为何,我总觉得在哪儿见过她。

笔者摄于年5月

书店里也有些奇怪的人。一位老人在看着一份挺旧的参考消息,应当是自己带进来的。看报纸到书店来干什么?

一位中年妇女,手上拿着本黑皮面的圣经,看得出是自己带进来的。她总是凑到某个中年读者身边,小声说着什么,即使别人对她不予理睬,她依然是满面微笑,不依不饶的样子。这是传教的。

一位丰满的姑娘,靠在圈椅上,身旁摆着一本公务员考试用书,上面放着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却始终未见她看书,她的眼睛从未离开手机,且在不停地在改变姿势,到后来就躺了下来,这样舒服么?

笔者摄于年5月

书店的二楼,顾客没有声音,很宁静,人们要么挑选,要么阅读。

将宁静打破的总是那些店员们。去了数次新华书店,只见过一位年轻的女店员在看书,其余的,不是在玩手机、打瞌睡,就是在用着本地话大声聊天,她们的声音穿透力极强,会让你感觉的,她们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把顾客赶走, 谁都不要上门,反正一分钱工资都不会少发。国企就是这样吧?

书店里喧闹的地方在三楼,那儿可以被称为“未成年区”,只有两大类书籍:中小学的教材教辅和儿童读物,读者对象都在18岁以下。

笔者摄于年5月

或许是因为不在开学季,几次到书店,教材教辅这一大片区域总是空荡荡的。我一直认为,这种东西算不得书。

什么是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图书是不包括封面和封底在内,至少含49页的非期刊类印刷品,并应公开发行,具有版权保护。

我认为,书总应当是有保存、传阅价值的读物。多少年后你会记得它,它放在书架上,即使你不看,也是收藏。爱书的人看着它们,就像是爱美的女子看着一堆鞋子。如此说来,教材是书,那些《五年中考三年模拟》之类的就很难说了,它们是攀高的垫脚石,就像是宾馆里的一次性拖鞋,用完也就丢了。

这些书对于新华书店却有重要意义。曾经很好奇,在网络的冲击下,实体书店多已纷纷凋落,新华书店依靠什么存活?就算是国营书店早已占据了极好的商业位置且不需要考虑房租问题。每天就这么些顾客,能有多少流水?如何养活这么多员工?

曾与一位书店的老员工聊过。他告诉我,无需担心,因为国家有红头文件,中小学教材、教辅的采购必须优先从新华书店走货。依据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新华书店的教材类发行业务总占比超过80%。可以说,在新华书店里搞零售,就是个面向公众福利行为,也无怪乎店员们对你买不买书毫不在意,他们也用不着打折促销。

三楼的另一侧是童书卖场,这儿被装修得色彩艳丽,甚至还有游乐场模样的内室和低矮的桌椅,对孩子们而言显得平易亲和。

笔者摄于年5月

周末,这里聚集了最多读者,还有陪伴孩子们的母亲、老人。孩子们在一起,总会有些喧闹。也好在他们彼此并怎么打扰,都是各读各的,很是专心致志。

女孩子们很安静,男孩更好动,见到一位,钻在桌子底下,每隔几秒就要换个姿势,眼睛却依然牢牢地盯着书,甚是有趣。

笔者摄于年5月

陪着孩子们的家长,多在阅读。也有些玩手机、打瞌睡的,甚至有人躺在一边呼呼大睡。我总是觉得,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若不能做出表率,也别指望自己的子女能有素质上的飞跃。

我本人很久没进书店了,对儿童读物更是少有接触。这回注意看看,挺奇怪的,有那么多应是成人阅读的书籍,被贴上了儿童读物的标签。足本的《三言两拍》适合未成年人阅读么?

三楼的中央有张长桌,能围坐六七个人,像是为座谈设计的。这里总有两三位老人,趴在桌上抄书。老人们的穿着很普通。我想他们也未必是买不起书,抄书也是件消磨时间的事儿。下图这位老人抄的是菜谱。

笔者摄于年5月

新华书店,是个有意思的地方。

几十年前,庐山区十里大楼旁也有间新华书店。店面很小,里面的书也不多。因为离家近,我隔个月会去转转。再后来,这分店被撤销了,租给一家西饼屋。那建筑的外观经过多次装修,但结构未曾改变。门挺宽的,两侧是斜角玻璃橱窗。以前橱窗里放的是书,现在是漂亮的蛋糕。每次经过,看着那门面和橱窗,心中偶尔会有点儿惆怅。

家人经常去那儿买西点,说是味道挺好的。

我从不吃,不喜欢甜食。

放一张笔者挺满意的照片。不止一位朋友问我,这张照片是不是摆拍的。你说呢?

无论男人还是女子,老者还是少儿,读书的人,都是最美的。

笔者摄于年5月

后记:本文删除了部分文字和照片,原文链接在此:《浔城纪实·新华书店》。

我最喜欢的这种风格,别去讲述什么宏大的历史,只记录身边平凡的生活。或许熬到本系列结束,我会回来的。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是介绍本地历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选取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发生在当日或当月的一个事件,配以相关的照片、新闻图片和文献书籍等影像资料,并对事件缘由及产生的影响作出适当的评述。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资料残缺,必有谬误及取舍失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

#新华书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15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苏ICP备13003634号-9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