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读植物先生文学就是抱抱,一种贴心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孙雯
今日小寒。
翻开《植物先生》,作家袁明华就像一位预言家——
“大约元旦前两天,朋友圈有人不无夸张地预告,五十年以来最强的一股冷空气将影响大部分地区,今天西湖边的风就是一把刀,记得加衣哦。”
这句话来自书中的一篇《小寒荸荠上市甜过年》,写于年的1月5日,也是小寒。两年后的今天,风虽不“锋利”,但在短暂的升温之后,江南少有的严寒,即将袭来。
《植物先生》袁明华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年1月3日,袁明华的新作、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植物先生》在杭州举行了首发式。首发式之后,他在朋友圈的一段文字中回答了文学是什么:“文学就是抱抱,一种贴心的温暖”。
是的,读《植物先生》,就能感受到这种扑面而至的温暖。
还是回到《小寒荸荠上市甜过年》。年1月5日这一天,小寒。跟着袁明华的书写,我们行走于他上班的途中,转入露天的菜场,看一位卖菜的妇人削荸荠,而后,又跟他去往崇贤——在杭州,这里曾是大红袍荸荠的重要产区。
袁明华对荸荠的寻找,其实是对文化的寻找,他说:“荸荠拯救了一代饥饿的崇贤人”,而从这片土地经由荸荠喂养生长出来的作家们,“留给后人的文字,拯救了崇贤文化”。正是如此,我们在袁明华的笔下,知道了屠再华、陆云松、陈如兴、蒋豫生,知道了他们笔下留下的那笔由江南水乡孕育的财富。
在崇贤沾桥,袁明华找到了荸荠田,也找到了种荸荠的高手——67岁的范积昌。
当老人拨去一丛荸荠签接着掏去已经发灰的表层土,我发现深处的淤泥是油亮油亮的,甚至波光粼粼,楚楚冻人,甚至可以照见老人饱经沧桑的颜面,甚至能照亮同一个频道的野性,照得见荸荠的前世今生。
荸荠甜,好过年。这一句俗语,写到了《植物先生》的扉页。
小寒,正是崇贤人“摸荸荠”的时节。“摸荸荠”即挖荸荠,一个“摸”字,背后是崇贤人旧日的辰光和记忆。
“这时候摸上来的荸荠最好吃,早收的荸荠吃起来不太水,会有点渣,不脆,更适合煮熟了吃,或者干脆做风干荸荠,眼前摸起来的才有冰冻口感,才是上好的水果。”
《植物先生》的书名源于袁明华的外孙女小蛋白给他起的英文名:Mr.Tree,因为:“外公喜欢树,他知道所有树的名字。”
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二十四节气植物研学课。
《植物先生》内页
在《植物先生》的序曲中,袁明华说:“自从我决意从植物学的角度出发为二十四节气的每一个节气寻找一种可与之匹配的代表性植物的那天起,我就决定要将此书作为生日礼物献给小蛋白,献给和小蛋白一样可爱的孩子们,献给热爱自然科学的家庭。”
当然,也正如袁明华多次强调的那样——这本书“科普打底,人文培土,地标导航,游记呈现”——所以,他说:“若能让你在浮躁的行走中,或漫不经心的浏览中,还喜欢看一看,还能静一静,会心一笑,得一些你自己喜欢的东西去,我便足矣。”
一本《植物先生》几乎汇聚植物与写作者、出版人、阅读者之间,所有奇妙的缘分。
事实上,在1月3日《植物先生》的首发之前,年12月28日,浙江大学古籍图书馆晓风书屋揭幕,袁明华就携《植物先生》与书店的第一批读者进行了一场分享。
浙大古籍图书馆晓风书屋,《植物先生》亮相
那一天,袁明华说,有一年,他到广东中山参观孙中山故居,得知故居庭院那棵酸豆树是多年前孙中山从他母校夏威夷檀香山普纳荷中学捡来的种子,非常震惊。后来,他专程飞去夏威夷,找到了普纳荷中学,找到了校园内那棵孙中山当年捡拾种子的母树。
过去与现在,因为一棵酸豆树,因为袁明华的寻找,建立了起来。
《植物先生》内页
1月3日,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团队也来到杭州,《植物先生》的责编王其进说,这本书的缘起,要追溯至年11月,也与晓风书屋有关。
其时,四川人民出版社和晓风书屋联办汪剑钊教授主编的“金色俄罗斯丛书”推广活动——“俄罗斯之夜”。那个夜晚,群贤毕至,而袁明华也在席间。活动次日,大家相约到橄榄树学校参观。
“漫步校园,袁老师提及他为了探寻各种植物,走遍五湖四海的故事,并称正围绕二十四节气代表植物进行写作,已近尾声。至此,作者——书稿——编辑这一链条第一次连接了起来。”王其进说,书稿完成后,袁明华从不催问出版的进展,“期间两次到成都见面,也只是顺路——袁老师和夫人在丹巴资助了一所希望小学,每年都要数次进川。”
正因为不懈的寻找,人与植物的缘分越发深切了起来。
比如,1月3日的新书发布会上,袁明华说,他前几天恳求案头的水仙能在年1月3日开花,果然,这一天,花就开了。这一句话说完,全场响起了掌声。
袁明华
在袁明华看来,满目的植物和满目的建筑,是组成世界的两个基本元素。“如果没有植物,所有的动物都无法生活在这颗星球上,植物智慧比人类文明久远得多。跟这两个基本元素相关的自然的魅力和人文的精髓,几乎蕴含了我们行走与探索途中所有来自远方的呼唤。”
落脚到一本《植物先生》,也是如此。
正因为有了植物,才有袁明华的行走与书写,有了出版人、设计师、非遗传承人的创意碰撞,最后有了这本“年中国最美的书”。
《植物先生》中使用了与书稿对应的24种手工花草纸,这些纸的背后,又是另一个寻找的故事,它是很多人由成都、杭州、北京聚到安徽泾县创造的一个传奇。
对阅读者而言,书把在手中,总忍不住去摩挲那些为这本书特别捞制的纸张的质感,低首闻一闻存留其中的桂花、竹叶、艾草、枫杨、合欢等植物的纤维,是不是仍有季节的味道。
袁明华写范积昌老人掬一捧油亮的淤泥凑鼻底嗅一嗅——香的。
而翻开《植物先生》,目光与那些特制纸张之上的文字交融,感觉是——暖的。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