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空间品质与场景美学来复兴一个社区

科学抗白北京中科技术精湛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80105/5981524.html

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从工业生产向现代化都市消费形态转型,研究城市发展驱动力的“场景”(Scenes)理论开始更多地被提及。场景理论意在强调城市作为一种空间体验的美学意义,而这种特定地域的美学和地方文化风格包含了景观、体验、消费、感知、符号意义和价值观等内涵。

而在全球创意产业发展热潮中,文化创意为”场景”理论注入并充实了内容与方法,很多衰败老旧的社区也因此获得了永续发展活力。作为地方空间的重要组成单元,这些文创社区在重塑地方形象、激活地方经济活力方面有着越来越突出的产业优势,并为社区的复兴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么下面我就来看以下这些社区是通过怎样的空间品质与场景美学来复兴的。

01.德国柏林哈克庭院:颠覆传统庭院的功能的新文化地标

哈克庭院是德国 的院落群,一共由8个彼此相连的院子组成。庭院最初建于/07年,位于柏林市的中心区,占地平方米。从哈克庭院落成的那一天起,这里就成为一个集住宅、办公、餐饮、生产与文化活动为一体的特殊区域,这种功能上的组合不仅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在今天看来,也是别具特色。

这一区域曾是犹太人的聚集区,商业活动非常发达。早在年代,罗森塔尔大街上的庭院大楼就聚集了德国商业银行、男士服装商店、乐器店、手套和皮衣店等,院落另一侧分布着葡萄酒餐厅、各类俱乐部和咖啡甜品店,一派繁华景象。然而,这个建筑群在二战期间也遭受了相当程度的损坏,直到90年代末,才得以完全修缮。由于对原建筑的保护工作做得相当仔细,现在人们看到的庭院仍保持了其历史风貌,甚至还能在一些建筑上看到战争所留的弹痕。

自柏林墙倒,哈克庭院独特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氛围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柏林人最喜欢的汇聚地点之一,重新唤醒了真正老柏林片区的生命。这些庭院的多功能性从始至今一直保持不变,如今院落里有 公寓、40多家企业和文化机构,包括电影院、各类品牌专卖店、咖啡厅、酒吧、餐厅以及俱乐部等,由此又以柏林夜生活和时尚生活著称。

哈克庭院以其独特的环境讲述着柏林米特区的历史和这里曾经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无论是当地人或者观光客总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和喜欢的角落,或者得到启发——既有 的博物馆,随处可一件的小型纪念碑也见证着它的历史和沉淀;又有浪漫十足的玫瑰花园,滕蔓造型的铁栏杆带着骨子里的柏林美,吸引人前往。

02.新富町文化市场:一个不卖菜的菜场

新富町文化市场是一个旧城社区文化复兴的典范,也是一个历史建筑再造的成功作品。它改造自日治时期的菜市,马蹄形的老建筑正变为新的“文化市场”:餐桌学堂、餐饮空间、教室、展厅、创意协作空间……

放眼望去,新建的清水混凝土语言与过去的抒情交响,除了建筑本身外,旧有的木质台面,与过去木制事务所也被悉心保留,最令人怀念的是,市场内的制冰室轰隆的马达声至今仍持续传唱,历经80载仍未停歇,每日仍为临近市场提供保险用的冰块,过往在这里被传承。

另外,这里的新功能是饮食教育空间和在地议题的讨论场所,既延续传统市场记忆最温暖迷人的部分,也成为激发在地活力的“下一代市场”。虽然少了叫卖与还价的喧闹,但在“饮食教育”、“文化推广”和“区域再生”的精彩主题下,有着全新的故事上演。

03.马来西亚槟城:壁画赋予社区新的生命

在槟城乔治市的老城区里,有很多蜿蜒曲折的街道,以及光影斑驳的墙面,仿佛是穿越到了三四十年代的中国闽粤。曾经的槟城乔治市,本是一座慵懒而冷清的小城市,直到年7月的一天,发生了一件偶然的事情,让槟城声名远播。

一位名叫尔纳斯的立陶宛艺术家来到槟城,他在街头看到两姐弟,姐姐用单车搭着弟弟,两个人的脚都还够不着脚踏,但笑得很灿烂,玩得很开心,尔纳斯觉得画面很温馨便随手拍下来,并把它画到这世遗区的老墙上,壁画还和真实脚踏车相结合,还原了照片的场景。

谁也没想到,这幅壁画红遍了全球各大涂鸦论坛,无数游客千里迢迢赶来和它合影,它还被英国《卫报》列入全球15大 壁画,这座城市开始被世界瞩目了。

此外,尔纳斯在这条百年老街里画了8幅壁画,他把槟城人的生活拍下再用自己那高超的技艺画出生动的壁画!就像仙女棒,一下子点亮了整座城市。

每一位去槟城旅行的人,也一定会去寻找隐藏在寻常巷陌中的各种壁画。它们如同槟城的一张名片,返璞归真,韵味悠长,任凭时光洗礼,依旧妙趣横生。

04.底特律拉斐特可食花园:社区中的都市田园

可食地景也可称为可食花园,它的含义是用景观设计的方式去设计农园,既保留了景观的观赏性,又能满足都市人农耕、食用的需求。

拉斐特可食花园位于美国底特律市中心,是一处十分受欢迎的城市可食地景项目。设计巧妙地平衡城市可食花园的美学性和功能性,获得了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荣誉奖。项目的设计意图是希望通过在市中心创造一个让居民、游客、工作的人可以休闲、交流的公共空间,将其变成一个可食景观,帮助市民了解健康、环境责任、以及如何种植植物,为社区提供更多服务。

拉斐特可食花园采用了几何形式的平面构图,主要考虑穿越场地的人流的交通需求,并且鼓励人们进入花园。协调的构图比例使得花园的平面极具观赏性,为周边高层建筑提供了良好的视觉俯瞰效果。

蔬菜种植区域位于场地中心阳光照射 的位置,抬高的钢制种植池,方便人们进入种植区域,不仅减少了人们种植工作时弯腰的辛苦,而且抬高了观赏视线,使得种植空间更具友好性。

花园的植物配置采用可食植物和观赏植物混植的方式,不仅满足食用的功能,还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拉斐特可食花园设置了蔬菜种植区域、儿童花园、交流广场、猕猴桃花架、原生植物湿地、花园棚屋等丰富的功能区域,并定期举办丰富的社区活动,人们可以在这里种植、分享食物、聚会、学习和教学。

儿童花园是可食花园的重要部分,为社区儿童植物教育提供了场所:场地是由无刺灌木和向日葵包围的圆形空间,里面设置了圆形花盆迷宫,大小不一的钢制花盆有不同的高度,方便不同年龄的儿童接触植物。花盆内种植了不同颜色、质地、味道、气味、形状和植物名称从A到Z的植物,让儿童可以边玩边认识植物。

将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融入到拉斐特可食花园的各个细节中:场地的雨水收集在边缘的原生植物湿地中过滤、净化、储存,并通过信息丰富的标志,起到对市民的生态教育作用;项目中的许多材料是回收再利用的,比如破碎石块用来做铺路石,再利用的食品级钢桶作为儿童花园的种植池;另外,可食花园中种植了超过种植物,包括蔬菜、浆果、香草、猕猴桃藤、本地果树等,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拉斐特可食花园由专业的花园经理管理,并由自愿者工作。充满艺术性的设计、丰富的功能区域,再加上有效的管理运营,使它成为一个十分有活力的社区中心。

05.台北宝藏岩:违章建筑变身文艺社区

在台北的闹市区里,一个声称拥有“宝藏”的村落宝藏岩,却以违章建筑而得名,还是台北最成功的在地活化城市更新项目。面对建筑年久失修、山地安全隐患、内部交通不畅、新店溪水污染以及城市低收入人群大量集聚等现实问题,宝藏岩在维持原有社会邻里网络结构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完善老城区基础设施,营造丰富多样的公共活动空间并且振兴区域经济发展完美的实现了城市更新。

6年,由台北市*府文化局开始进行聚落修缮的工程。经过四年的修缮,22户宝藏岩居民迁回,“宝藏岩国际艺术村”正式营运,以“聚落共生”概念引入“宝藏家园”“驻村计划”与“青年会所”等计划,用艺、居共构的做法活化保存宝藏岩,创造聚落多元丰富的样貌。

这里不仅是艺术家的创作平台,更是许多青年们的创意基地,在这里透过艺术与生活的各类创意结合,使空间不仅只是展示的平台,人们在这里可以体验各式文化,感受在空间中流荡的历史痕迹与氛围。在这里艺术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展演形式,而是各式各样的呈现方式,如食堂、劳作教室、植物工坊等等有趣的方式。

年,台北市*府文化局公告宣布宝藏岩聚落为该市的历史艺术聚落。“宝藏家园,聚落共生”成为社区的口号,而旅行社则更多以“与台北齐名,被《纽约时报》纳入台北 特色的景点之一”的标语进行宣传。

艺术村村口即可领取宝藏岩的导览手册,沿路的导览标识完善,“家庭电影院”、“脚踏车书店”、“宝村柑仔店”……触手可及与可用的创作浸染在街角,甚至有众多工作室敞开着大门,标好价格的小作品旁有自助的投币箱。这种信任感让人将宝藏岩始终看作一个友好的社区,而非售卖门票的观光景区。

目前,宝藏岩国际艺术村设有14间艺术家工作室,作为国内外驻村艺术家工作及生活的空间。除此之外,也规划了排练室、展览室及户外展演空间。此外,每到假日这里还举办不同主题的市集活动。

由宝藏岩社区保护计划到现在宝藏岩国艺术村的设立,给予我们一个新的视野。宝藏岩通过*府有意识引导文化保存,使原本面临拆迁命运的聚落得以重生,这值得许多强调城市发展的地方深思。

写在

场景的文化要素和美学差异,以及嵌入于特定场景的意义使得“场景”打造成为一种可能。从这个角度而言,具有观光、旅游、消费、体验和文化价值等多样功能的文创社区,就是包含独特空间品质和美学意义的场景。

而对于文创社区来说,最重要的空间品质和创意来源是其 的地域文化,包括地方历史文脉、建筑风格、风俗习气、饮食习惯等。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是地方美学最重要的标识,能够赋予街区鲜明的文化价值观,并以此将街区居民、产业机构和外来游客紧密连接。

文章由睿途旅创原创发布,未经允许请勿私自转载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66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苏ICP备13003634号-9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