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新华日报打卡丨满满烟火气,南京这

读报·打卡

4月25日《新华日报》9版刊文《南京商圈“四问”》,其中第四问“城南商圈能留住老南京的‘白月光’吗”提到的“能仁里”吸引了小编的注意。印象中电影《我不是药神》曾以这里的面馆取景,一时成为热门打卡地,而这条保留着老南京气息的小巷,也由此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走!跟着小编一起去亲眼看看这里充盈着烟火气的日常。

上过大银幕的面馆

这家夫子庙面馆位于能仁里菜市场,是城南人从小吃到大的家门口面馆,进门便能看到挂在墙上的电影截图。

店内食客络绎不绝,就为那碗浓郁汤底配上鲜甜浇头的打卤面,和每桌必点的小笼包。轻咬破薄薄一层外皮,吸溜的鲜香汤汁裹挟着咸甜的肉馅,味蕾瞬间得到极大满足,一天的精气神就此唤醒。

接地气的宝藏菜场

都说好吃的小吃得到菜市场里头找,实惠又美味。汪曾祺在《人间滋味》里说:“我是很爱逛菜市场的。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瓜、通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菜市场里,天南海北的蔬菜瓜果在这里汇集,种类繁多琳琅满目,色彩斑斓地在面前一行铺开,叫不上名的大有所在。来这里走上一遭,每次都能有新发现。拓宽对食物的认知,何尝不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博物》杂志策划总监张辰亮在整理海洋生物资料期间,便经常跑去海鲜市场调研,对他来说那就是一个免费的大型“海洋生物展览馆”。

物流和电商平台的便捷和普及,让人在家动动手指就能在家门口拿到食材,这是有目的导向的,像在网上买书一样,买到即完成任务。而书店和菜市场的存在,更多给人的是一种不期而遇的惊喜,和可触可及、即时拥有的安全感。

如同人们喜欢在实体书店寻找某本书一样,菜市场讲求的也是“偶遇”的缘分。在这里你可以放下所有思绪,只剩下吃喝二字。走着瞧着哪道菜合眼缘、合食欲,就挑选几斤带回家做上一顿。

同事桃子想为红烧肉配置香料,面对摆放的十几种香料显然有些手足无措,便求助老板帮忙拿几样。“这是甘草片,两人份的话放一两片,放多可就苦了,南姜的话给你掰一半够用了……”热情的老板耐心地边挑边讲解。

各个摊贩主好比一个个大厨,询问一种菜能随口说出好几种做法来,对于菜市场“新手”来说,倒省了很多查食谱的时间。

节目《圆桌派》里曾提到,在超市和商场,人们通常看的是货架和标价;而在菜市场,人们看最多的则是人。菜市场,不仅仅是一个购买食材的功能区域,更像是一种生活,行走其间,擦肩而过的,都是真实且鲜活的人们。一些年轻人常把自己归于“社恐”一类,抗拒人与人之间过多的交流活动,设置了极高的心理壁垒。不妨试试到菜市场去一趟,在以食物为话题的一来一往中,逐渐打开自己,感受头顶蓝天、脚踩大地的生长感与力量。

菜场里的“土味”防疫标语。

最是烟火抚人心

了解一个城市最直接的角度就是看它的菜市场。好比一座人情风味馆,蒸汽腾腾之间,生活的烟火炽热且浓烈。这里可以具象地看到南来北往的人们用力生活的模样,简单有序的忙碌,热情如火的吆喝,亲切友好的交谈,摊主的十八般武艺……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曾说:“城市最吸引我的从来不是历史名胜或者商业中心,而是菜市场。”对于异乡人来说,它是亲切温暖的,也是包容细腻的,和家乡闹哄哄的菜场没什么两样,所谓乡愁,也会在本地摊主热情招待的一碗热面中烟消云散。“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最后引用纪录片

《书店与菜市场》中的一句话:

“什么让你变得充实?

是思想高地和人间烟火。”

当菜市场成为年轻人的潮流地,

来“开摆”就现在!

祝大家五一快乐!出门要遵守防疫要求,做好防护哟!

编辑:吴金蔚

孙海舒

编审:葛新

监审:周贤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72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苏ICP备13003634号-9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