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草人语露天菜场

□柴伟梁

很喜欢逛露天菜场,空气好,菜新鲜,价实在。

在我生活城市的老城区,有一个北关桥露天菜场,已存在数十年了,众多大伯大妈们不远五里、十里的一大早跑去买菜,乐此不疲。

有一次,我问一位住我们小区的大妈:“你为什么常常大老远的去老城露天菜场买小菜?”大妈回答说:“去了好多年有感情了,不去心痒痒的。”又说:“现在*策好,老年人坐公交不要钱,而且我们早上也想出去走走,和老姐妹聊聊天。”

其实,逛露天菜场也是我和夫人周末的一件乐事。我们会起个早,开车到老城区,先爬山锻炼身体,再去露天菜场买菜。那里的管理不错,露天菜场外面围墙上贴有《北关桥临时便民点管理规定》,对摆摊卖菜者明确相关规定,包括经营时间、位置安排、蔬菜质量、卫生要求等。有个市场管理员站在进口处,监督人们是否戴了口罩?旁边的小喇叭自动循环:“为防控新冠肺炎,请大家戴好口罩进入市场,没有戴的一律不能进去。”

在广大乡村,还存在着很多的露天菜场或便民菜市点。每次回农村老家,我们总会逛那里的露天菜场。小镇上的菜比市区的便宜一些,而且往往会有意外的发现:一些城区没有的疏菜、野生鲫鱼等时而会出现,可以调节一下固有的菜品,增加生活的“鲜”味。那里还会有农家的当季水果和自养家禽出售,价廉物美。

外出旅游,我习惯一大早出去跑步,既可欣赏旅游地晨间的美,又可探访当地的露天菜场。它们往往在小巷里、马路边或在某一块空地上,卖水果的、卖菜的,卖早点的、好不热闹。那是真正原汁原味的当地风情,比白天的旅游有意思多了。看看当地蔬菜,听听当地方言,吃一份当地早餐,买一些当地水果,了解一下当地的风俗人情,既长知识,也很满足。

有一对朋友夫妻,每年会抽时间开着SUV去西部人烟稀少处自助旅游。他们带了锅碗瓢盆,最喜欢到落脚处附近的露天菜场买菜,自己做饭吃。他们把车停在旷野处、河流边,以天为幕,以地为席,喝喝啤酒,品品菜肴,听听音乐,秀秀恩爱,情调怡然温情。他们把照片分享到朋友圈,让我们好生羡慕。

曾经在“中国诗歌网”上看到一首写露天菜场的诗(作者:天长秋水):“生活被城里的方格系着,价格与脸上的微笑相关,朴素的衣着,红艳艳的三角巾,像火焰,把未来的日子幸福点燃。”很生动地描绘了卖菜者的穿着和内心的喜悦。

我国的露天菜场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已有现在露天农贸集市的雏形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露天菜场成为主流。露天菜场作为一种便捷的交易场所,对卖者来说节约了成本,对买者来说减少了开支,所以一直以来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成为一代又一代买菜人美好的记忆。

露天菜场的菜大多数是由农民自己种植,吃不完拿去卖的,这些是最环保的,因为农民自己要吃,所以农药化肥什么的有所节制;也有一些是农民种了专为出售的,为了好看,菜农们往往会多施肥多打农药,就不那么环保了;还有少许的就是菜贩的菜了,他们从批发市场拿菜,有时也会到露天菜场卖,那些菜往往新鲜度差一些,但品种要多。所以在露天菜场买菜,也要擦亮眼睛,根据自己的需要仔细挑选。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中的露天菜场越来越少了。一些城市简单地“取缔”了之,让充满“烟火气”的露天菜场渐渐离我们远去,让人心生遗憾。我想,露天菜场是最有生活气息的一种存在,是底层老百姓喜欢的,也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途径。只要不影响交通,不影响居民休息,注意环境卫生,是可以有条件容纳它的。

希望露天菜场一直都有,在便民的角落里。

作者简介:柴伟梁(柴草),副研究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眉轩香影陆小曼》《遗民史家谈迁传》《草上的露珠儿》等。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77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苏ICP备13003634号-9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