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能赏花观鱼,能赶集家门口的菜市场,
尘土飞扬、污水横流,空气中充斥着鱼腥味儿、烂菜叶子味儿……提到菜市场,若还停留在以往的老印象,那可有点落伍了。近年来,围绕社区菜场的改造持续进行,不仅环境方面有了大幅提升,业态也逐渐多样化。
由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组织修订的《社区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近日经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正式公布,并将于7月1日正式实施。围绕该规范,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还会同北京市商务局组织召开了北京市地方标准宣贯会,“颜值”“内涵”等字样,在会上被多次提及。经过提升改造的菜市场运行情况如何?菜市场这块民生拼图,怎样更好契合百姓需求?
提升
可赏花观鱼还能赶大集
西四环定慧桥西南角,几座方方正正的建筑围成一处院落。最外侧灰色石墙上,“云和市集”四个黑色圆体字搭配着英文名称,显得活泼跳跃。
“蔬菜水果”“生鲜肉类”“花鸟鱼虫”……走近细看,各座建筑标识出具体身份。“咱们从里面开始溜达呗?”79岁的金女士和老伴边商量,边径直向前走进“花鸟鱼虫”大厅。
娇艳欲滴的花朵、游来游去的鱼儿……芳香氤氲中,整座大厅犹如热带植物园。金女士告诉记者,“云和市集”原本叫五孔桥市场,已有近20年历史,主要就是卖菜,没有花鸟鱼虫。升级改造后新增了这个大厅,喜欢花草的她基本每次都会逛。“品种还挺多的,像青苹果、片儿红,都很可爱。十几块钱买一次,养不好也不心疼。”
一名绿植摊主介绍,自己此前在不远的北顺花卉市场,去年搬到这边,11月1日正式营业。“头一年我们的租金有折扣,租一年送半年,下一年再根据大家经营状况调整,感觉还是挺优惠的。”
记者发现,几个经营大厅外部彼此独立,内部均有通道相连。统一的木质摊位设计搭配瓷砖地面,显得敞亮清新、颜值满满。除了“吃喝”相关,大厅还辟有百货、维修等专门区域。就连缝纫机、配钥匙机等一般市场里难得一见的物件,也有妥善容身之处。余个免费停车位,不必担心买菜停车难的问题。
“这个市场改了好几次,现在这样挺好。”市民罗先生频频点头,从他家过来步行十分钟左右,五孔桥市场可说是日常重要的采买之处。“原来脏得 ,地上都是土,几间屋子倒是都有,但一直没利用起来。”
去年,罗先生惊喜地发现,五孔桥市场来了个大变身。不但有了“云和市集”这一充满诗意的名字,还将房屋整饬一新,大伙儿最关心的价格也没因提升改造变得高昂。“平时修个东西、换个锅盖都很方便,有家配钥匙的摊主在老市场里好多年了,看到他们都进来,我们就放心了。”
4月23日至5月7日期间,利用院内空地,菜市场还举办了一场临时大集。一排排活动支架撑开,密密麻麻摆上放大镜、线团、松紧带等商品,以及各地名优特产,吸引了很高人气。“以前我们去过五棵松那边,大集办得特别好,我就总想,这边空地也应该利用起来啊!”罗先生高兴地说,没想到自己的期待这么快就实现了。“我们老年人腿脚不利索,大商场也不能总去,在集上买买东西,实惠方便还能挑选,希望可以经常办。”
变化
价涨人变少线上订单多
一层淡绿色外立面墙上画着一辆老式自行车,后座还不忘“夹”着一棵冬储大白菜。二层米*色墙面上,则缀着一颗醒目的“笑脸萝卜”卡通标识。不同于传统认知中的老式菜场,朝内南小街菜市场虽具有20余年历史,却在朴素中传递出“复古讲究”的风格,提醒人们,这里一定被精心设计过。
公开资料显示,年,东城区商委和朝阳门街道历时半年多,对菜市场进行了落架大修。硬件设施提升后,中央美术学院联合北规院、菜场摊主、居民一起,通过招幌、手绘等,为菜市场赋予了不少艺术文化气息。“疏解非首都功能大背景下,许多菜市场成了环境脏乱差的代名词,从而被关停腾退。”当时参与项目的央美教授侯晓蕾在其论文《老菜市场的新生》中阐释,希望通过升级改造,为老百姓留住一些空间,发挥传统菜市场地区情感纽带、城市文化名片等作用。
与不少拆掉的菜场相比,南小街菜市场地处核心城区又被完整保留,无疑是幸运的。但记者随机询问多位顾客,大家均表示改造完后来买菜的人似乎变少了。“我觉得品质和菜价没什么变化,如果说涨价,也是随着社会物价那么涨的。”刚完成采购的王先生提着满满两袋菜,他表示自己就住在旁边小区,上下班一直捎带手在南小街菜场买菜。他指指门口停放的电动车,“不知是买的方式变了还是怎么?”
记者注意到,菜场门口除了来往顾客,数量最多的要算是买菜平台配送员,电动车始终维持在七八辆以上。每位配送员进入菜场片刻,便会提出十几袋待配送货品装箱离去。配送员介绍,菜场里设置了提货点,一般覆盖3公里以内距离,半小时左右即可送到。从配送员出入频次和配送数量来看,线上订单已经超过了线下顾客人数。
此外,在一位拉着买菜小车的市民指点下,记者跟随她来到位于南小街菜市场斜对面的朝阳门生活超市。这间位于地下一层的超市于五六年前开业,体量更大,也起到分流菜场客源的作用。“我们两边都去,想买点肉、奶这种的,就来超市,顺手再带些菜。”虽然去南小街菜场的频次减少了,该市民同样对其颇有感情。“被整治过,该拆的都拆完了,肯定不会再拆了吧!”
方向
小店“打补丁”菜场“一站式”
伴随菜篮子工程不断推进,居民身边的便民菜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提倡小型便民店不意味着忽视大中型菜市场”,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盛强对此曾反复提醒。在他看来,居民需要丰富的选择,一站式服务,足够的稳定性。分散化的菜店乃至四处“打补丁”的菜车,都不能完全取代更大规模的菜市场,它们在市民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上午9时许,沙子口附近的木樨园早市门外,离着还有几十米,便能看到不少上了些岁数的市民缓缓而来。若从环境而言,这里无疑属于最“接地气”的一类。水泥地面谈不上平整,铁皮棚顶还有多处漏风,但丝毫不影响它的人气。进入市场拱门,讨价还价、寒暄吆喝……好一片热闹沸腾。
“奶油草莓,十块两斤,两斤十块了啊!”水果区靠近入口的一处摊位,老板声若洪钟,引来不少顾客驻足。一位顾客想要上手,他忙制止“咱不让挑啊”,并麻利地将木盒里一排排草莓拨进袋子。“不给我个盒?”“这个价我都要赔死了,不给盒。”体验虽有点“小气”,但碍于实在便宜,顾客摇摇头,边笑边递上10元钱。
“里面看看呀,多得是。”66岁的马女士瞥了一眼,不紧不慢向前踱去。中间位置,另一家摊位同样标出奶油草莓“2斤10元”,摊主正埋头给络绎不绝的顾客装盒。“你看,他家就有盒吧?”马女士有些得意地站定,“给我也装2斤。”
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透明塑料盒,在不少居民眼中,这就属于逛大菜场的乐趣。木樨园早市两侧分布着水产肉类、面食蛋奶等摊位,中心几列则被蔬菜、水果占据。尤其是蔬菜摊位,连绵几十家排开,互相比的就是卖相和价格。想吃椿芽,尽可一家家挑选最红最香的,这家菠菜2元一捆,再走几步,就能碰到只卖1.5元的。
马女士家距市场约1.5公里,着实不算近。若时间充裕,她还是愿意慢慢过来闲逛。而她家小区马路对面,一间“蒲安居菜市场”则是就近购物的选择。这里相较木樨园早市面积小上许多,热闹程度也逊色。“有些菜还不错,有些周转得慢的,比如油豆角,就不是总能买到新鲜的。”
不过,蒲安居菜市场年初经过提升改造,经营方式由个体改为菜店自营,环境也变得敞亮整洁。虽然觉得菜价相较早市略微贵了一点,马女士认为菜店自营也会“更为正规”。她提及一次自己去买香菇,刚想伸手拿,店员示意稍等,称还得剪根处理,并将每朵香菇最下方较硬的根部剪掉。“包括大白菜,外面的烂叶子都会择干净,买回去基本都能吃,没有浪费的地方。”有这一近一远、一小一大的两种菜场互相补充,她对日常采买的环境非常满意。“希望小的越来越多,大的越来越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魏婧
编辑:匡峰
流程编辑吴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