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建设舒心暖心家园虹桥街
作为上海改革开放最早的前沿窗口,长宁区虹桥街道是上海境外人员聚集度最高的社区。辖区交通便利、商务发达、国际化程度高,有境外居民2.1万人、外资企业家和21个领事馆。第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上海首个涉外大型居住社区——古北国际社区也坐落于此。今年以来,虹桥街道积极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主动探索“两张网”和“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结合国际社区治理,不断提升办事便利化、服务精准化、管理精细化,为服务长宁和上海发展大局、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持续作出新贡献。
“两张网”走进楼门口家门口
近日,家住长宁区虹桥街道虹梅居民区的徐女士来到街道“移动窗口”虹梅服务点,领取了续签成功的居住证。“真的太方便了!”眼下,虹桥街道现已通过“人工跑腿+数据跑腿”的组合式服务,开通“移动窗口”直通车,推动街道“+社区微事务零距离服务清单”延伸进16个居民区和街道东、中、西3个片区的重点楼宇服务阵地,*务服务走进了“家门口”“楼门口”。
通过聚焦“实际网办量”“高效办成一件事”,虹桥街道优化了防疫期间催生的线上办事做法,推行了包括线上居住登记、居住证办理即审即批、“移动窗口”等一批长宁区域发展要求、契合街道社区需求的先行试点和自主创新项目。目前,虹桥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项办事事项中,已经有12类项高频事务实现了“家门口”“楼门口”办理,类别占到年受理总量的80%。
街道还在hong空间·*群之家等设立实体营商服务中心,提供五类自助终端服务设施,包括“一网通办”*务服务一体机、“即审即批”居住证自助机、arm自助办税终端机、医保自助机、社区事务办理移动pad,企业和白领则能通过网上掌上办、自助终端办、预约当场办、远程“云上办”、上门跑腿办等五种服务方式办成事。此外,hong空间·*群之家、虹桥海外人才荟、“蒲公英”税务服务站、楼宇服务“全岗通”团队以及街道“营商通”企业专属网页等“五张特色牌”,已为2家企业解决了“企业开门七件事”。
老小区也有新气象。虹储小区是上海知名的老公房小区,居委干部在办公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仍辟出专区作为“移动窗口”服务点。虹储居民区*总支书记支颖说,把街道事务中心的“移动窗口”直通车“开”到居民家门口,解了不擅长上网、不方便走路的居民的燃眉之急。
“一网统管”垃圾分类专页,推动垃圾分类实效连续多周达标率%
抓好“两张网”,虹桥街道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全面应用的基础上,加快创新模块的赋能应用,率先研发的涉外防疫模块在国际社区“外防输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累计上报反馈近处点位的检查情况。借助上海数据交易中心等团队的研发力量,街道目前已对生活垃圾分类等9大类26小类案件实施流程优化,依托“线上+线下”的动态核对,更新1.1万多条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涵盖处置案件5.05万余件。
作为全市“一网统管”市场监管应用内容试点街道,虹桥街道正与长宁区市场监管局、区城管执法局合作,即将推出街道标准专页,在智慧养老、共享单车、安全监管等场景应用上也将持续探索,真正让数据赋能基层治理。
“一圈共建”创造美好生活
“等了一年半,终于拿到电梯钥匙了。”6月初,虹桥街道何家角居民区有两台加装电梯正式投入使用,家住长顺路81号的居民唐阿姨收到期盼已久的电梯钥匙后难掩内心的激动。这也是虹桥街道着力建设社区“15分钟生活圈”,聚焦“老旧小”等民生问题,完善民生服务的一项重要成果。
去年年底,虹桥街道启动“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规划与实施,科学评估居住、服务、出行、休闲等现状和需求,统筹配置了一张精准布局的美好社区蓝图。
一张蓝图绘到底,今年以来,虹桥街道加快“15分钟生活圈”的社区规划落地,推进虹桥路区域tod双语标识系统及慢行系统建设,打造有国际风范的城市街区。街道在爱建居民区试点推行“一体化”管理模式,提升居民对“精品社区”的获得感。
做好科技赋能的“乘法”,紧扣“新基建”、立足“微服务”,虹桥街道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赋能社区公共服务。为解决居民“买菜难”,街道联手人工智能企业深兰科技,将“ai移动菜场”小车开进小区,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智慧菜场”。
社区生活圈更应该是有温度的宜居社区。虹桥街道引入长宁区土生土长的“互联网+餐饮+人工智能”创新企业“熙香”,延续疫情以来为孤老、独居老人送餐上门的服务,发挥企业技术优势,将企业自主研发的“移动餐车”开进园区,并在商务楼宇设立“无人厨房”,智能化的“无人餐饮”同时惠及居民和白领。
擦亮国际社区治理品牌
年,虹桥街道国际社区的家门口“最后一公里”服务,迎来了位于古北市民中心的“三站合一”的综合专窗,涵盖境外人员服务站、虹桥海外人才荟及移民融入服务站,可办理或咨询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出入境*策等12项业务。今年4月,古北市民中心也增设了“移动窗口”,中外居民可以一站式办理住房租赁合同网签备案、临时住宿登记等高频事项。
熙香无人餐车成为居民和白领午餐的“新基建”
“家门口”服务的便利化,也为国际社区治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疫情以来,境外人士占比达到50%的荣华居民区开展“融”情共治,一张防疫“融情卡”,一个*金城道“街区治理共同体”,为古北国际社区治理实现了线上线下良性循环。截至今年6月,居民区收到来自精品小区改造、居民区民主法治建设等方面的创投项目就达18个,不断擦亮国际社区治理品牌。
自今年1月24日全市一级响应以来,虹桥街道全员下沉一线作战,探索出“五源排摸工作法”落实人员发现管控,落实小区闭环服务管理,基于“一网统管”率先开发防境外输入应用模块。截至6月14日,街道已累计安全转运境外返沪人员余人,坚决打赢社区战“疫”,全力维护群众安全。
“一网统管”赋能垃圾分类
去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条例施行将满一周年之际,虹桥街道作为全市首个整区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之一,于今年4月率先上线动态运行的“一网统管”垃圾分类街镇监管平台,开具全市垃圾分类行*执法案件首单。
5月26日上午10时30分,虹桥城管中队在安顺路上的一家美容美发店进行现场检查时发现,店里没有设置任何垃圾分类标识,立即对商家进行普法,责令店家于5月27日16时前整改完毕。与以往不同,执法人员将现场照片通过*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