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遍天声街,搜出这9家老店,都是街坊的

中科爱心救助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80130/6032484.html

天声街,

有着“老汉口法兰西”的别致雅号。

这里有活色生香的菜市场,

还有曾经家喻户晓的天声舞台……

如今留下的,是难以忘怀的「街味」

民初建街的天声街,旧称铁路街,原属法租界。

“上世纪40年代,因天声舞台盛极一时,名闻三镇,年改名天声街。”在车站街办事处的铭牌上,还能找到些许历史留下的印记。

由于紧靠老汉口火车站,交通方便,以货源充足,果蔬新鲜闻名三镇。

不到两百米长的街道上,店铺林立,入口处的调料批发,惹得人鼻子一激灵。

熟食和蔬菜一字排开,小嫂子们自在穿行,挑拣新鲜。

每到过年更是热闹非凡,炸圆子的,灌香肠的,卤牛肉的……大型年货市场。

家家户户把腌制的香肠、腊鱼腊肉高高挂起,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青菜上的露珠、果子上的朝露,以及价格牌上的俏皮话……天声街的日常,真实而琐碎,关心一饭一蔬,心系一儿一女。

同为武汉名小吃,热干面、面窝、豆皮是大多数武汉人过早的 ,糊汤粉却在小众中温暖着食客的心,有人吃了几十年也没腻,有的年轻人甚至不知道。

由于制作工序复杂、讲究,现如今,在武汉寻得一碗正宗的糊汤粉,并非一件易事。

徐记鲜鱼糊粉是天声街响当当的招牌,老板徐翔宇从父辈那里习得手艺,师从花楼街的老师傅,在天声街一做就是17年之久,每到周末店门口都会大排长龙。

糊汤粉的汤汁是用鲫鱼熬制而成的,等到鱼肉熬得不见形,鱼骨几乎融化,鱼肉、鱼骨髓等精华全部融于汤里,再加入适量胡椒粉,放入处理好的杂粮粉。

徐记糊汤粉的汤汁浓稠,温和的口感中又氤氲出微微野性,胡椒味虽重,但是吃起来不呛口。

“头一天下午就开始熬鱼,早上四五点起来做糊,我们只卖糊汤粉,别的搞不过来”,在徐老板看来,好吃与否是客人说了算,全靠口碑。

在武汉人眼里,糊汤粉天生要与油条搭配着吃。凡卖糊汤粉,一旁必卖油条。

流质的鱼汤挂在焦脆的油条外皮,入口温热柔软,吃得爽快熨帖。

家住武昌徐家棚的李大爷,一个星期至少会来天声街吃一次徐记,即便要辗转多趟地铁:

“我吃了好多年了,这家的鱼汤和胡椒味蛮正,我们年纪大的人吃得蛮挑,不吃水货的……”

丁记玻璃房属这条街上的“鼻祖”饭馆了,年,丁老板开了这家店,刚开始是一长排玻璃门,由此得名。

刚开业的那个时候,丁老板定价3元、5元一碗小菜,“那时候只能放5张桌子,我们规定来吃饭的人不能喝酒,免得一直占着位置。”

也是在那时,在丁老板的不断尝试调整下,按照武汉人喜爱的家常菜口味做,店一下就火了,积累了很多老顾客。

店里的招牌菜瓦块鱼,几乎是老顾客的指定菜,分量够足的胖头鱼,用松鼠桂鱼的做法,口感香脆清甜,还有人专门来打包带回家。

不同于一般重口味的干煸藕丝,他们家的简直可以用原汁原味来形容,没有覆盖藕本身的味道,挺赞。

周围的餐厅来了又走,这间玻璃房却依然坚守在此,丁老板觉得还能一直给熟悉的朋友、街坊做出他们记忆中的味道,很有成就感。

“我们是年8月12日开业的,然后就一直在这里。”

这家星级排条的老板清楚地记得自己的开业时间,这一晃就18年了,如今可以说已经成了鸡柳界的小网红。

老板龚家传是安徽芜湖人,年在上海一家台湾老板开的快餐店里打工学到了手艺,后来回到武汉,一直经营到现在。

△星级排条老板龚家传

星级排条主打鸡柳、猪柳、牛柳和糖醋里脊,这么多年来,他们始终坚持自己切、自己配、自己腌。鸡柳外脆里嫩,和外面的口感不同。

仔细观察才发现,原来他们在翻炒时会加入洋葱,孜然辣椒等佐料也会在锅里炒一下,老板说熟了的口感会更好,且洋葱本身有营养价值。

“我们店里可能形象不高大上,但是东西干净好吃就行,”老板打趣道。

这家店也深受小朋友的喜爱,有些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在其他地方买的鸡柳,小朋友一下识别出来:“这肯定不是天声街的。”

虽然市面上效仿的确很多,但始终做不出他们家的味道。

在武汉人心目中,豆皮的地位一点不输给热干面。但热干面的开店数量却是豆皮的5倍,可见豆皮工序复杂,道行浅的师傅很难发挥出豆皮的精髓。

天声街这家林师傅豆皮,刚来没两年,却俘获了街坊们被喂刁的嘴巴。

做豆皮的老师傅姓林,退休之后才在天声街张罗了一间过早摊子,决定将来自武昌的老手艺发扬出来。

“我们这是家传的老武昌豆皮的做法,多年了,想当年后长街的豆皮是最正宗的,比老通城还早……”

说起豆皮,林师傅如数家珍。在明明可以退休养老的年龄,依然愿意亲力亲为地做豆皮:

“做豆皮也是一个手艺,一门艺术,就跟写生一样,有的人喜欢画画,有的人喜欢摄影,我就喜欢做这。”

香菇、青豆、笋子、豆丁……就连看起来最简单的糯米,其实都大有文章。蛋皮香脆与厚实齐飞,糯米饱满有嚼头。

再加上林师傅一气呵成的步骤与手法,一看就是老江湖。

距离天声街菜市场不远处,有一家北京烤鸭,透过玻璃橱窗,烤鸭高高挂起,肉汁满满,枣红色的鸭皮更是诱人。

吃烤鸭讲究七分烤,三分片。只见师傅手起刀落,一切一拨之间,油脂渐渐溢出。

甜面酱的酱香与大葱的微辣衬托出烤鸭的脂香,又消弭鸭肉的肥腻。记得要趁热吃,才能保证胸脯皮入口时的酥脆,以及鸭肉的细嫩多汁。

老板姓*,是河南南阳人,早在年就随亲戚来到武汉做生意。

“武汉经济发展比我们那儿好,90年代的时候,天声街可热闹了,人流量大,每天早上买菜的人,挤得走不动道……”

现在,*记北京每天能卖多只烤鸭,大多是来自武汉三镇的老顾客,等到5月-10月旺季,外卖订单更是络绎不绝。

26年时间,*记和家人依然坚守在此,也见证了天声街变得更加干净整洁。

在天声街上,不愁不知道吃什么,也不怕“踩雷”,因为能在这条老街站稳脚跟的,必定有“两把刷子”。

徐记鲜鱼糊粉隔壁是一家卖汽水包的店,之前在杨汊湖做了上十年,尽管才搬来天声街两年,每天生意也很不错,能卖20锅左右。

每周还有团长定期组织团购,多个汽水包从汉口天声街送往江夏、东西湖。

说起受欢迎的原因,潘老板觉得没什么诀窍,主要就是舍得:“馅子要舍得放,货真价实别人才愿意回头。”

店里的招牌是香菇糯米馅和香辣粉丝馅,还有上海风味的锅贴。

天声街附近老居民比较多,为了照顾到老年人的口味,还进行了改良,降低了粉丝馅的辣度。

乍暖还寒的初春,等一锅刚出炉的汽水包,热气腾腾,一口咬下去除了能得到唇齿间的反馈,还能直接体会到温度。

每家菜市场附近,似乎都有一家做老面馒头的店面,但是像刘老板这样做青稞馒头的,在武汉并不常见。

青稞是西藏人民对当地裸大麦的俗称,是青藏高原的标志性作物。青稞馒头用青稞面发酵而成,有调节血糖、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青稞馒头5元三个,窝窝头形状,表皮被烤成褐色,比一般的老面馒头更有嚼劲,入口回甜。

除了青稞馒头,还有青稞饼、东北老面饼、帅哥烧饼。

刘老板夫妇是湖北人,三年前在武汉找门面,看中了天声街的热闹,铺子不大,街坊邻居经常光顾。

豆丝大王家的正宗*陂绿豆豆丝的店面虽极不起眼,但街坊们都门清儿,口口称绝。

老板姓李,来自*陂,一位普普通通的女性,在这里一做就是十七八年。

“湖北人爱吃这个,在我们*陂农村,人人都会做,炒着吃、煮着吃、整张包着菜吃......现在没多少人用豆丝包着菜吃了。

以前农村的锅大,将一整张豆丝放进锅里,两面煎*,包裹上大蒜和腌菜,大家都觉得很好吃。”

她家的豆丝是每天在店里现做的,早上四五点就起来准备,用绿豆、*豆加米磨制出来,因为工序复杂,现在做这个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

听说还有不少人从江夏、武昌专门来买她们家豆丝,年前还有人买来寄到外地和国外。无论走多远,湖北人还是想念这个味道。

天声生鲜食品市场内,李阿姨的摊位格外亮眼,一排排蔬菜整洁干净,不少老顾客前来购买。

李阿姨是河南信阳人,在这里做了20多年,“这个菜场有上百年历史啦,现在装修变干净整洁了,真是一年比一年好。”李阿姨笑着说道。

不少老汉口人对天声街菜场都有很深的感情,哪怕后来搬家了,也会时常回来买买菜,逛一逛。

李阿姨的摊位上,不少应季菜品上新,还有春季限定菜香椿,十分走俏。

听李阿姨介绍,这个菜场是国营的,价格合理,从不差称,大家做生意都很和气,因此也积累了不少好口碑。

如今,戏台子销声匿迹,街道尽头的京汉火车站,在高楼林立下显得暗淡萧索。唯有天声街的吆喝与谈笑依旧……

市井生活的迷人之处大抵如此,光明正大,质朴简单,没有花里胡哨的外观,真诚相待,历久弥新。

#今日话题

说一说你关于天声街的记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57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苏ICP备13003634号-9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