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金华开发区这些农贸市场,烟火气中温暖百

背景:有人说,菜市场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因为那里有扑面而来的烟火气,是距离生活最近的地方。在多数人的印象中,农贸市场往往是“脏乱差”的模样。而记者近日在金华开发区各大农贸市场发现,这里购物环境清爽整洁,像超市一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金华开发区大力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各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后,“颜值”和“气质”双提升。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诠释了“大民生”与“小日子”的无缝衔接,让城市有了更温暖、更文明的注脚。话题:经过改造提升,开发区农贸市场发生了哪些变化?针对不同类型农贸市场,开发区采取哪些措施进行规范管理,提升农贸市场的面子和里子?点位一:下官桥菜市场菜上台肉上案鱼入池硬件+服务,小菜场里人气旺一筐筐鲜嫩的豆角、顶着花苞的丝瓜、沾着水滴的空心菜……早上8时不到,下官桥菜市场早已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你看这里多干净,而且蔬菜也新鲜得很,价格也便宜,我们都来这里买菜。”家住零号小区的贺阿姨告诉记者,以前这里虽然价格便宜,但是车多人多垃圾多,一度成为江南人眼中又爱又恨的“卫生死角”。从过去的“卫生死角”,到眼前的“文明示范”,下官桥菜市场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市场管理人姜雪玲给记者看了两张整改前后的图片,可以略窥一二。在过去的市场内,原本各家商户自发摆在地上的菜品如今都进了“格子间”,有了自己的摊位编号。在平方米的空间里整整齐齐地划出了蔬菜水果区、禽肉区、豆制品区、鲜猪肉区等十二个区域。看着过道里堆积的垃圾、时不时跑出来的蟑螂和乱飞的苍蝇,姜雪玲做了一个“有点贵”的决定: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就这样,又当监工又当小工,姜雪玲开始了忙碌的市场改造。菜品上台、统一店招和器具、照明亮化、地面防滑处理、公益广告提升设置……下官桥菜市场用时三年耗费百万完成了全套改造。改造后的市场整洁明亮,地面没有垃圾或水渍,也没有摊外摊等现象,摊位旁的沟槽里没有任何杂物,干净且没有异味。来自安徽的武美是市场里的老摊主了,从老农贸拆除后就移进了下官桥菜市场,一直经营着各类干货。“以前垃圾乱扔,蟑螂、苍蝇很多,现在环境好多了,人来得也越来越多。”擦亮“面子”是第一步,如何提升“里子”又成了市场发展的难题。把摘下的菜叶随手一丢是很多摊主的不良习惯,借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下官桥菜市场探索出了一条源头减量的新路。吴建斌是水产区的老摊主,修完鱼后的鱼肚子、鱼内脏,他都习惯性的放在了一旁。“这些不能随便扔,等下会有人来收,拿去喂鸭子。”把生鲜垃圾变废为宝,是下官桥菜市场的一次有益探索。“玉米、茭白的叶子拉回去正好可以堆肥,市场还有奖励,一举两得。”蔬菜水果区的沈小惠说,如今市场里人人都想着垃圾分类。“一个好的菜市场不仅要有烟火气,更要有文明风。”去年中秋,姜雪玲收到了附近居民送的月饼,原因是该居民买菜过程中丢失了钱包,市场方通过监控把钱包找了回来。拾金不昧已然成为下官桥菜市场摊主和买菜居民不约而同的文明新风。就在采访过程中,一位阿姨来到市场办公室寻求帮助,想要找回丢失的钱包和手机。冷冻区摊主王卸军捡到后立马还给了居民。“前几天还有人捡到了金项链主动交给市场管理办公室,我们最后把项链送到了派出所。”姜雪玲说,如今菜市场环境好,生意也好,每日人流量在五千以上。点位二:东莱路综合市场为临时摊贩提供“日租”应季时鲜再也不用打“游击”“黄瓜看着新鲜,多少钱一斤?”“4块5一斤,来多少?”“四根,毛芋也来点。”上午九时,市民范国平就张罗着来买菜,在卖鱼的摊点前,他麻利地从水池里挑了条大鲫鱼。他所在的东莱路综合市场,毗医院,周围人口密集。这个占地面积多平方米的市中心“人气”菜市场,原本是一个超市,由于设施设备较为老化,按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要求,负责人叶美芝对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光台面就改造了三四次,像公益广告我们基本是每年都更新一次,还有店招、线路等,全都进行了提档改造。”胡美芝告诉记者,市场还会定期开展大清洗,连装菜的篮子也会清洗到位,摊主们常常要忙活到晚上七八点。说起菜场里的环境,叶美芝很有自信。“每天凌晨三四点就开始扫地,早上开场后清扫地面,临近中午清运垃圾,下午关门前整场冲洗,如果沟槽里有垃圾,还要打开盖子刷一遍。”除了环境卫生整洁清爽,菜品新鲜便宜是东莱路综合市场的一大特点。莲藕、红薯、土豆、莲蓬……在靠近东莱路一侧,是自产自销区域。“市场有多个摊位,其中自产自销要占50%以上。”胡美芝说,为了减少流动摊贩和占道经营,市场专门开辟了“季节性农特产品专区”。只需少许摊位费,农户们就能有自己的摊位,实惠又卫生。“菜场环境这么好,我们卖菜心情都很舒畅。”叶寿良的摊位靠近大门,因此他会特别注意卫生,整理蔬菜时不让杂物掉落,产生的垃圾全部扔进市场配发的垃圾桶内。“保护环境靠大家,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自觉‘扫好门前雪’。”“早晨逛逛整洁的菜场,挑选中意的菜,和熟识的菜贩聊几句,大家都客客气气,感觉生活都有味道。”刘女士拎着菜满意而归,她说,从菜场的环境改善就能感觉到城市的文明程度在不断提升。和居民一样感受到市场变化的,还有东苑小学的家长们。一到放学时间,市场变成了家长们的休息地。“以前脏乱差,都不想走进来,现在等候孩子放学时段,都乐意到市场里休息下、逛一逛。”学生家长姚京伟说,创建带来的成效显而易见。点位三:高畈综合市场买菜还可追溯源头老菜场里的“智慧”元素从高畈街走进高畈综合市场,功能布局及消防疏散图、证照公示栏、文明经营户评分及红黑榜等一目了然。通道的左侧是三幅公益广告,既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诚信主题的。说起市场的变化,管理员盛桂松满是感慨。“现在环境好了,管理规范了,菜场‘颜值’不断提升,每个摊贩都照看好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让附近的居民买菜都有好心情。”高畈综合市场位于高畈街33号,创办于年11月,是当时由于周边居民的需求而自发形成的大棚式的马路市场,年高畈市场启动改造提升,并于年以崭新面貌亮相。市场内现设摊位48个,入驻个体经营户25户。“你别看现在环境好,前几年卖菜一天下来,身上都是一股味道。”蔬菜摊主刘则迎说,高畈市场的改变要从整治电动自行车进场说起。年,借着创建契机,市场开始了全面的整治,第一步就是整治电动自行车进场。“以前都是可以骑进市场的,秩序很乱,垃圾也乱丢。”盛桂松说,当时几个管理员天天蹲守在各个入口,为的就是不让一辆车子进入。整治完电动自行车,市场又开始了摊位整治和文明经营户评选。“市场内部实行奖优罚劣,我们制定了市场文明经营户评选奖惩办法,规定对10多种不文明行为可处50至元的罚款,并且还每月评选文明经营户,特别优秀的授予流动红旗等奖励。”盛桂松说,文明经营户评选调动了摊主们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市场秩序得到改善。为了让市民买得放心,市场还使用溯源电子秤。与旧的电子秤相比,溯源电子秤的精确度更高,可杜绝缺斤短两现象的发生。更重要的是,市民可通过溯源电子秤,直接了解食品的来源。记者尝试着把几个鸡蛋放在溯源电子秤上,摊主按下对应的按键,显示屏上就出现了鸡蛋名称和价格。随后,一张小票便从溯源电子秤“嘴”里吐出来,上面除了显示商品名称、单价、总价等信息外,还多了一个专属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81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冀ICP备19035881号-4

    当前时间: